荆门市东宝区森工产业形成全产业链。
春华秋实。8月18日,在荆门市东宝区栗溪镇折旗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挂满油茶果,长势喜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区两级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林业经济,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的路径。
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市区两级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加强领导,同频共振,让林长制迅速落地生根,效果明显。
2524名林长责任上肩,巡林解决实际问题
立秋后,走进荆门市十里牌林场,林木葱茏,鸟语蝉鸣,让人惬意十足。心生惬意的不止是游客,十里牌林场干部职工也是眉开眼笑。
今年,十里牌林场解决了一件大事。
由于历史原因,十里牌林场与周边村民存在4594亩林地权属争议。几十年来,林场与村民纠纷不断。去年,林长制全面实施后,荆门市东宝区委书记、第一总林长江稳挂帅督办,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制定详细方案,解决林权纠纷。今年2月,困扰47年的林权纠纷圆满解决,林场干部职工安心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谋划林场发展大计。
这是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荆门市各级林长解决林业发展实际问题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荆门市制定印发《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和林长会议制度、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林长制督查考核制度,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2524人,其中市级9人,县市区级90人,乡镇级710人,村级1715人。
荆门市级林长先后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城北防护林、“一枝花”工程、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油茶发展等事项,着力解决影响林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落实“林长+项目(基地、企业)”机制,9名市级林长和7名其他市级领导包联林业重点企业和项目16个。
市级林长带头巡林督导,截至6月中旬,全市各级林长今年共完成巡林15998次。巡林过程中,坚持清单化管理,建立巡林问题交办、办理反馈、核查机制,从群众身边的问题开展整改,已交办解决问题1407个。
推广“林长+”机制,全社会参与森林资源管护
“七一”前夕,荆门市东宝区马河镇三里岗村林长制办公室组织了一次森林防火演练。与以往不同的是,毗邻的马河镇马院社区和当阳市淯溪镇廖家垭村联合参加了这次演练。
东宝区三里岗村于今年1月6日成立林长制办公室。据介绍,这是我省首个村级林长制办公室。目前,“一长三员”(林长+技术指导员+专职护林员+执法监管员)协作机制,为三里岗村推行林长制保驾护航。
如今,“林长+”机制在荆门推广运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由原来的林业主管部门唱“独角戏”,演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根据荆门市林长制实施方案,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为林长制成员单位,协调责任区域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同时,“林长+检察长”“林长+行长”“林长+护林员(网格员)”等协作机制,为林长制注入活力。
今年3月,东宝区运用“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在荆门城区北三环建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林60亩,实现林业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司法无缝衔接。
森林防火事关林业资源安全。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市应急、生态环境、民政、电力等部门建立了野外火情防控联动机制,有效提高了森林防火预警能力。
探索“林长+行长”机制。荆门市林长制办公室加强与市地方金融局、市农商行衔接,启动生态公益林补助抵押贷款等林业金融产品开发工作,支持林业实体经济发展。
“林长+护林员(网格员)”机制扎根基层。荆门市利用村级公益岗位、公益林管护统筹资金聘请护林员、网格员3378人,开展常态化巡山护林。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荆门市以全面推进林长制为契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东宝绿色家居产业示范园区,一条完整的林业森工产业链成型。荆门市实行“林长+部门+企业”包点服务,引进全国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户园区,形成“龙头引领、链式发展”格局。“中国绿色家居智能制造示范区”“国家东宝绿色家居示范产业园区”两个国字号,成为东宝绿色家居产业园的金字招牌。据介绍,东宝绿色家居产业园累计投资达180亿元,已落户规模企业51家,2021年产值达80亿元。
森林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绿色发展的新业态。荆门市利用5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1个湿地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资源禀赋,依托各类城郊村、古村落、乡村小微景观,举办桃花节、樱花节、茶花节、杨梅节等活动,吸引市民下乡,游客纷至沓来。(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赵辉 陆红明)